当前位置:首页 > 泥河湾文化旅游 > 人文阳原?
繁盛的民俗 阳原县揣骨疃村印象

2016-12-01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秋风秋雨秋天凉,秋季秋叶秋草黄。

秋云秋月秋气爽,秋菊秋雁秋收忙。

 “会掇树花的老艺人在地里收秋呢,忙得顾不上回来。阳原县揣骨疃镇揣骨疃村党支部书记杨海滨解释道,村子里的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专门用来掇树花的墙体。

秋,把农民都吸到田野里了,自顾自地忙着各自的秋意,只有羸老的长者和稚幼的孩童在秋日的阳光里恪守着家园,等待着暮归的亲人。

倒是村外花花绿绿的墙体不分季节地热闹着这个村庄,让每一个客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慢慢地领略一番,细细地品味一番,欣欣然赞叹一番,然后满足地走进村庄观摩现实、聆听历史

揣骨疃村多少年来一直沐浴着村子北面桑干河的风雨,也毗邻着海拔2000多米的青天背山的呵护,地理人文所孕育出的人杰地灵一一展现在村子外面的墙体上。

玉屏山、天门山、剪口山、笔架山、二别夫尖山、桦山等高山,或奇伟或壮丽;鹫峰寺、金山寺、玉皇阁、三悬洞等寺院,或悠久或幽深;独龙杠、抬阁、背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魅力;李纯甫、李增光、王仲一、班承满等历史人物,一直引领当地的风尚。

鉴于揣骨疃村厚重的人文地理和浓郁的文化气息,阳原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实现三个突破时,挖掘揣骨疃村底蕴,在打造特色小镇上求突破,将揣骨疃村定位为民俗文化小镇。阳原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做到三个结合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将揣骨疃村打造成特色文化旅游村,引旅游文化之水,入特色小镇创建之渠,浇美丽乡村建设之田,大力发展揣骨疃乡村旅游。

源于这样的定位,揣骨疃村在现有商铺林立而整齐的主街道一侧,建成了仿古一条街,把阳原圪渣饼、豌豆凉粉、豆腐干、豆面麻糖、油皮、炉煮炸豆腐、懒豆腐等小吃摆在这条街上,把这条街再打造成仿古、小吃一条街。而把村子最早的发源地堡子李打造成村史博物馆,让游客惬意地品美食、览村史。

就在采访团一行到揣骨疃村采访时,在村子剧场旁边的一家季姓凉粉店里,三个打扮入时的中年妇女在高兴地品尝这个店里的美食——狗肉、油皮、凉粉和豆腐干。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从阳原县城来揣骨疃村专门吃小吃的。吃完后,还特意打包了几份,带回去给家人吃。店里的老板娘说,她开小吃店已经17年了,每天经营着这几样小吃,一年四季,随到随吃,看着她满足而好客的样子,已经猜出她的店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了。

 “堡子李应该是揣骨疃村的根。

明朝弘治年间,从山西迁来的李氏先人李刚移居揣骨疃,形成了揣骨疃的雏形,因而揣骨疃村是李家一大姓,村里走出的名人也大都是李氏家人。当时,也有其他姓氏在此共同屯田建村。大约在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李氏在村子里建堡,建成了东西三条街,中间被南北街分成六道巷,形如字,俗称三街六巷,周围有城墙,并建有瓮城。站在玉屏山上鸟瞰揣骨疃村,恰似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可见当年先祖们的良苦用心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也足见当年李家的经济实力。

因为是李家建堡,所以,就称作李家堡子里,堡子外居住的就是其他姓氏的人家。而这些散姓村民大都居住在堡子东的东沙河边上和堡子西的西沙河边上,堡北为大街,堡南为耕地,东西沙河常年流水注入桑干河里,这样,整个村庄就形成一个“H”形,就像一台大轿子,而李家堡子恰好在村子的中心。区别于堡子外面的住户,村子中心的李家就俗称为堡子李了。

如今,堡子里的堡墙逐年拆除,堡子也不复存在,李氏的后人也大都散落各地生活,堡子李也只是人们记忆中的美好以及向游人讲述的文化了,偶尔在村子里的某处有这个三个字,那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了。

在村子广场的那面打树花的墙上,红漆大门上书的堡子李这三个字,也只是游客们探问和村民骄傲的文化标志。不仅如此,揣骨疃村的名称也成为一个让游人迷一般感兴趣的符号了。据《揣骨疃村誌》记载,揣骨,是中医定穴位、治骨病、疗骨伤、接骨折的方法,因为堡子李的先人不少都是行医接骨的,并靠此养家糊口,也即北方人所谓的接骨匠,俗称揣骨。而在旧时是屯兵的哨所,因而,揣骨堡把民间和官家搭建起来更名为揣骨疃。

现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揣骨疃村的大街小巷都已发生了变化,每一个小街巷都呈现出不同的美丽特质,每一个农家都打造出不同的特色,街面的外墙上又绘出了本村特有的色彩和内容。揣骨疃村正走在时代发展的大道上,与时代一起同呼吸,共美丽。(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