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是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现有贫困人口51126人,其中22912人患长期慢性病,1930人患大病,医疗扶贫始终是全县脱贫攻坚最重要、最迫切的关键点。如何打通医疗扶贫“最后一公里”,为困难群众健康撑起一片蓝天,是阳原县委、县政府全力助农脱困的一个重大课题。
调查摸底找出因病致贫原因
“辛辛苦苦十几年,遇病回到解放前。”一句简单的调侃,却道出困难群众患病后的真实写照,对于他们而言,一场大病往往就是一场灾难,不少困难家庭,因为大病变故,生活雪上加霜。
为缓解因病致贫问题,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医疗扶贫政策,可阳原县在实施部分医疗扶贫举措时,却“卡”在了“最后一公里”。为摸清情况,县委、县政府专门组织县卫计局、县人社局等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调研走访,发现当地乡村医生普遍年龄较大,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待遇差、条件苦的村卫生室工作,一些技术相对较好的乡村医生流失到县城私立医院。不仅如此,走访发现高龄老人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群体,不懂政策、不便出行,一些能报销的医疗费用也不会报销。由于没有村级报销网点,部分老人因出门不便,放弃使用每年60元的门诊统筹费用;经初步排查,全县贫困户中约有9000多名长期慢性病患者达到报销标准,却只有4800多名贫困患者办卡,享受到了75%的报销政策。
“2017年开始,我们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具体到每一个村、每一个人、患什么病都有详细的记录。”说起即将建立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数据库,县卫计局副局长池建琮底气十足。
制定政策用活各类帮扶措施
打通医疗扶贫“最后一公里”,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阳原县建立了以资金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以人才为根本的政府主导、部门协助、多方参与的医疗扶贫长效管理机制,出台了《阳原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方案》等制度,推出了多项措施,以推动医疗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送医上门。县财政列支经费,为贫困户购买家庭医疗服务。家庭签约医生每月上门两次为贫困户提供政策告知、代办医保报销、代购药品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去年截至目前,全县已组建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团队76个,服务范围覆盖所有村的贫困户、特困户和低保户。
---送卡上门。医疗扶贫工作专班逐乡镇为贫困户提供“一站式”办卡服务,做到现场检查、现场鉴定、现场审批、现场发证。去年截至目前,已为两个乡镇的400多名贫困患者集中办理慢性病卡,预计此项工作完成后,将有3500多名慢性病贫困患者受益。以高血压患者每年1300元用药费用计算,每名贫困患者每年可减少支出近1000元。
---送药上门。这县把行动不便、无人看护的慢性病贫困人口作为重点照顾对象,定期代购药品并送药到户。全力开通村级医疗保险报销网点,加快设备安装、系统调试,以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他们还启用新的基本药物采购平台,采购目录增加至1900条以上,基层可采药品种类达到500种以上,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买药难问题。
组织实施减轻困难群众看病负担
“如果没有医保政策,这么多的医药费早已将我们家压垮。”化稍营镇下沙沟村卜俊萍受益于医疗扶贫相关政策。她说,丈夫因车祸高位截瘫在床,常年需要药物维持,女儿正在读中学,整个家庭需要靠自己打零工来支撑。享受到好政策的卜俊萍,如今成了医保政策的义务宣讲员,常常通过公益活动去帮助、带动更多的人。
“无论是简化报销程序、入户宣讲政策,或是设置报销政策过渡期,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宁肯自己麻烦点,也一定要方便群众,真正把好政策落实好,让群众满意。”县医保中心主任赵君林表示。
针对贫困户自付能力有限的实际,阳原县在筑牢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保障范围、加大保障力度。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内公立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降低50%后,个人负担部分给予全额报销,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县里还给予低保等其他五类人员个人医保缴费全额资助。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贫困户、低保户、特困户患者,住院时不用缴纳住院押金,出院时享有“一站式”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只需缴纳自付部分。无力缴纳的贫困患者,可通过“协议还款”等方式延缓付费,以减轻他们看病负担。
这县还大力开展大病专项救治,对贫困户发生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父母患有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等7种大病且无力治疗的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和工作台账,选派县级公立医院临床医务人员为其制订治疗方案,实施专项救治。对那些无力缴纳自付费用的重特大病贫困患者,县财政列支,设立重特大病贫困患者再救助基金,重点给予再救助,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有力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把群众的健康挂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阳原县医疗扶贫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撑起了健康的蓝天。(张家口日报)
|